栏目列表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校本培训>>校外培训》正文内容
第36届现代与经典 《慈母情深》魏星 课堂实录
发布时间:2024-11-26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陆姝婷

一、整体梳理

师:第四单元有三篇课文,谁来说一说三篇课文的课题?

生:《慈母情深》《父爱之舟》《“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师:第四单元三篇课文当中都有一个——我。快速默读文,想想三篇课文当中的“我”分别指的是谁?

生:《慈母情深》中的“我”是梁晓声,《父爱之舟》的“我”是吴冠中。《“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的中的“我”是巴德·舒尔伯格

师:同学们,这三位作者是有共同的特点的,其中有两位是作家,有一位是画家,都是创造精神财富的人。好,同学们,是不是每篇课文中的“我”都指的是作者呢?

生:我觉得是,是从“我”的角度写的

师:这是一个观点,有不同的观点吗?

生:我觉得不是

师:为什么?说说理由

生说不上来

师:同学们,我们所学的课文当中有好多是虚构的人,课文中的“我”是虚构的还是作者本人?

生:是作者本人

师:因为这三篇课文都是纪实性的,是纪实性的散文,所以,课中的“我”都指的是作者。我们学习纪实性的散文要关注一起读——

生:关注“我”,还要关注作者是如何来表达“我”的感情的。

师:这节课就聚焦第一篇文章,大家一起读课题。

师:预习了吗?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作者一直想买一本《青年近卫军》,想得失魂落魄,然后就到妈妈工作的地方要钱,妈妈给他钱了,他却买了一瓶水果罐头,最后他还是得到了那本书。

师:这位同学的表述当中有两点比较重要,我特别的想得到什么?

生:一本《青年近卫军》

师:想着他整天怎么样?

生:失魂落魄

师:好,奖励你把这个词语写在黑板上的横线上。

师:他要母亲要钱,这本书是多少钱呢?

生:1元5角

师:一本书,1元5角,这1元5角对你来说是个什么概念?

生:对我来说,1元5角很少。

师:这位同学,你问妈妈要1元5角钱,需要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吗?需要鼓足勇气吗?会认为是做一件坏事吗?但是课文中的“我”问妈妈要1元5角钱是自己对自己在什么情况下来要的?

生:怂恿

师:因为是在自己怂恿的情况下要这本书的,说明这本书价值不菲,对吧?

师:我们来读一读课文中出现的钱字,谁来读一读?

指名读,齐读

二、焦点阅读

师:这本书价值不菲,来之不易。最后“我”终于得到了这样一本书,他拿到这本书心中五味杂陈,多种滋味涌上心头。酸甜苦辣咸,他心中是什么滋味?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找出关键的场景和细节来支持自己的想法,听清楚了吗?

师:阅读要有一个习惯,就是找到哪个场景哪个细节,要把它做个记号,什么滋味写上关键词,然后好好想一想,这个场景,这个细节是怎么来表现出他心中的滋味的。

生读进行批注,师巡视。

生:我觉得应该是酸的,因为我从第六自然段和第七自然段读出了母亲工作的地方很艰苦,书本来就很贵,然而他用钱又买了罐头,后来母亲又给他凑足了钱,说明就等于他花了两本书的钱。

师:好的,那么关于这种酸的滋味,谁还要补充一下,因为课文中有一个细节,他拿到了那个钱有一个细节,在文章当中最有力量的就是细节。

生:在3、4自然段,他说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这里“攥”表明他不是轻松地拿,是紧紧地攥住,说明他当时心里是比较愧疚的,因为他母亲在那么压抑的环境中挣钱养家,而他一次要那么多钱,他心中比较内疚。

师:“攥”着钱,他鼻子“一酸”,直接就写出了这样一个感情,很酸楚,多种滋味涌上心头,汹涌澎湃。好,请你把这个“酸”和“攥”这两个字抄在横线上。

师:除了酸还有什么滋味?

生:我还感受到了甜味,因为作者看到母亲即使是在如此恶劣的工作环境下,在我向她要那么多钱时,母亲仍然毫不犹豫地给作者钱,说明母亲是希望作者看书的,使作者感受到了母亲对“我”的爱,所以是甜味。

师:甜味,因为他最后得到了这本书了,所以这是一个苦难的故事,但是有温暖的力量,文学应该有能力温暖这个世界的,好,是甜味,还有其他滋味吗?

生:我认为也是甜味,因为我看到母亲的工友对母亲说,大姐别给他,供他们吃,供他们穿,供他们上学,还供他们看闲书,因为当时的人们觉得你长大以后只要能赚钱养活自己就好,并不注重看书这一的爱好,而母亲却说谁叫我们是当妈的,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这里母亲支持我看书,让我感受到母亲对我浓浓的爱。

师:母亲理解、支持我,所以心中很甜。还有其他滋味吗?

生:我从中读出了辣味,我从6、7自然段读到了母亲工作的环境非常压抑、艰苦,作者看到这样的环境是愧疚的,加上母亲旁边的一个工友又教训了他几句,我想当时作者的脸上是那种火辣辣的,很内疚的。

师:火辣辣的,工友的目光像刀子一样火辣辣射向了他。非常好,还有其他什么吗?

生:有苦味,因为文中写的空间非常低矮,低矮的使人感到压抑,不足200平米的厂房四面潮湿阴暗,可以读出母亲的工作环境非常的压抑,也能读出母亲的辛苦,我就觉得令人感觉是很苦

师:是一种苦楚、苦痛、艰苦,是一种苦的滋味,但是在这种苦当中,我们看到了希望的光。同学们,这本书对我来说重要不重要?

生:重要。

师:它影响到了“我”的一生,所以作者“我”每每想起这样一件事情就心动不已,感动不止,泪流满面,多少次情感汹涌而上,想为母亲写上几笔,于是有一天,梁晓声一气呵成,满怀深情地就写下了这样一篇散文。大家一起读。

生:慈母情深

师:作者梁晓声是在写故事,同时在写故事的同时,他也注意抒发自己的感情,你体会到了吗?比如课文的开头部分,他就开始写故事。写故事时就开始抒发自己的情感。那么梁晓声是如何来表达那种强烈的慈母情深,深几许的那样一种情感?我请同学来读课文的开头部分,也就是前面三节。

指名读

师:你在朗读的时候在哪个地方是故意强调一下,就是想表达那种感情?

生:从来没有

师:“从来没有”出现几次?

生:两次。

师:词语反复出现,就创造了一个“一咏三唱”的感觉,还有哪些词语是反复出现的?

生:这么

生:失魂落魄。

师:没了魂,没了魄,已经想到那样一个程度了,想着他整天失魂落魄,“想”出现了几次,“我一直想”,“但我想”“想得整天失魂落魄”,怎么样?是不是一咏三唱,是不是情感就出来了,最后落在“失魂落魄”上。好,同学们像有一些词语,有一些句子,作者故意反复出现,就创造出一个抒情的意味。

生齐读:我一直想买一本长篇小说……但我想有一本《青年近卫军》想得整天失魂落魄。

师:反复创造抒情的意味,对吧?好,同学们,下面我们继续默读课文,看看课文当中还有没有这种反复创造抒情的一些场景,一些细节。我们来交流。

生阅读批注,师巡视提醒:反复出现了一些词语,出现了一些句子,你体会到什么样的一个表达效果?

生:我在19自然段找到了“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双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母亲的眼睛……”

师:找到这一处的同学请举手。非常好,我们接着交流。

生: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机械忙碌状态。

师:反复出现“立刻”就构成了一个排比,是吧?还找到了什么地方?

生:在第七自然段与第八第九自然段:七八十台、七八十个……

师:同学们,你们找得非常好,这位同学所说的就是母亲工作的环境反复出现的是哪一类词语?

生:数量词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你们体会一下作者他为什么反复的出现这些数量词?

生齐读:空间非常低矮,低矮的使人感到压抑,不足200平米的厂房……破缝纫机发生的噪声震耳欲聋。

师:为什么反复出现这些词语?

生:我觉得反复强调这些词语可以突出母亲工作环境艰苦

师: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环境?用课文中的词语来讲。

生:身在蒸笼。

师:说明这个工作环境非常热

指名把“身在蒸笼”这个词语抄在黑板上。

师:这还是一个什么样的环境?

生:十分压抑的环境

指名把“十分压抑的环境”这个词语抄在黑板上

师:还有吗?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环境?

生:潮湿的、颓败的、低矮的使人感到压抑、光线阴暗、震耳欲聋的环境……

把这些词语分别指名都抄写在黑板上。

师:想一想,如果把这样一个场面搬上大屏幕的话,都是同一个声音,然后反反复复的七八十、七八十个,你感觉到这是一个什么工作?是一个什么样的环境?

生:这是一个环境恶劣的、一个拥挤的环境,烦躁的、无趣的,极其单调的……

师:就像机器人一样在那地方机械的工作,身处这样的环境,你会感觉到烦躁,同学们有多种体会在里面,就带着这么多的感受,我们再来读一读,要读出画面,要读出情绪,要读出那种生活。

生齐读:空间非常低矮,低矮的能使人感到压抑。不足200平米的厂房四面潮湿……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

师:同学们,读书能读出很多东西,在这个作品当中,是不是这些场景、这些细节是非常重要的,而且反复出现能创造抒情的意味。

师:刚才同学们还找到了很多我们没有说自己的感受的细节,比如说这样一个细节,作者本来是可以这么说的,我的母亲背直起来了,转过身来了,吃惊地望着我。一句话就说完了,但作者的说法和我们的说法是不一样的。

生:我觉得这样更能体现当时作者不忍心母亲这样辛苦劳作,自己的一种感动。

师:反复出现的是哪一个词语?

生:我的母亲

师:下面我们做一件事情,老师说问题,你们读课文中的原句,不是回答问题,是读原句。

师:谁的背直起来了?

生:我的母亲……

师:谁转过身来?

生:我的母亲……

生:谁吃惊地望着我?

生:我的母亲的眼睛

师:写到了母亲的外貌、动作。是不是就像电影中慢镜头?比如说这个动作: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

师:谁能够把这组慢镜头读好。

生: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双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的母亲的眼睛。

师:读得不错。请再推荐一名同学读。

评价两位同学的朗读

师:有感情,就是该委婉的地方委婉,该高昂的地方就高昂,要有一点技巧。

师:刚才这位同学还说到了一点,在朗读的时候你就变成了课文中的“我”。在读的时候,你要脑中出画面,你也要通过朗读让同学们看到那样一个慢镜头。

指名再读: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双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的望着我,我的母亲的眼睛。

师:情绪还可以。我们刚才说的是什么?是慢节奏,你要凸显一下,而且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是不是声调都是一样的

师范读,指名再读这段话。

师:后边是个省略号。话说完了,但是情感尽了没有?所以我们要读出这种感觉。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这段

师:非常好。接下来刚才有同学说到了4个“立刻”,我们要读出这种排比的句式,突出了母亲的忙碌,我们来读一读。

生齐读,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手脚并用的机械忙碌的状态……

【从课文中的场景、细节以及反复的词语中来体会,在理解中朗读,朗读中理解,相辅相成中关注作者“情感”的细腻。】

三、情境体验

师:同学们读到这里,还有什么问题吗?

师:没有,我们来参加一个节目好不好?央视的《朗读者》看过吗?梁晓声参加《朗读者》这个节目带的就是他的作品——慈母情深。

师:按照《朗读者》的环节,梁晓声在朗读自己的作品之前,董卿要与梁晓声先生先进行面对面访谈,要提出一些问题,我们的观众就座在底下观看,谈完之后,梁晓声先生就带着他的作品进行朗读,梁晓声当时读的是声泪俱下,大家可以找来看一看。

师:想想董卿要访谈梁晓声,董卿会提出什么样的问题?

生: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是在怎样一个环境下写出的?

师: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下,是问他过去写作的环境,还是现在成为作家以后的写作的环境,说清楚一点,没有表达清晰,对吧?您是在现代这种社会条件好的环境下写的,还是在以前小时候经济条件落后的情况下写的?

师:这个可以告诉我们是现在写的,不是小时候写的,但是他成为了一个大作家以后写这篇文章,他也是有初衷的,你是想问你写这篇文章的初衷是什么,对不对?谁还有问题?

生:你创作这篇文章时的心情?

师:你创作这篇文章时的心情和你看到我现在的心情怎么样?你把“心情”这个词语写在黑板上,写在“我”的下面,打个问号。

生:你写完后的感受?

师:把“感受”写在黑板上。

生:你写这篇文章想表达什么?

师:想表达什么意义?把“意义”写在黑板上,打个问号

生:你们为什么要写这么一篇文章?

师:你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把“为什么”要写在黑板上。

生:写这篇文章的故事背景是什么?

师:故事的背景是什么?要教大家讲故事,你把“背景”两个字写在黑板上。

【创设“访谈”情境,以提问问题的形式来反扣课文内容,即是对课文内容的再一次“回炉”,也让学生思维进一步发展】

四、主题揭示

师:同学们,当时的董卿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梁晓声先生,你创作的作品很多,包括有一些作品获得了茅盾文学奖,为什么你会选择《慈母情深》这篇文章朗读给全国的观众听,你想表达什么呢?如果你就是梁晓声先生,你在现场会如何来回答?

生:我觉得他想表达的是母爱的伟大。

师:母爱的伟大,请你写在黑板上。母爱的伟大,1000个母亲就有1000种母爱,梁晓声的母亲伟大,伟大在哪里?母爱谁都能说得出来,你的妈妈也很爱你,但是这位母亲表现在什么地方?这位同学请你说,一定要用课文中的一些场景细节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生:因为当时只要维持好生活,不挨饿就好了,但是梁晓声的母亲没有反对他看书

师:没有反对他读书,其实作者使用了一个对比的手法,也就是说别的母亲怎么样?谁还能把它说清楚?

生:在当时一个经济落后的年代,有很多大人认为只要以后能有个工作养活自己就行,而梁晓声的母亲丝毫没有怀疑他,让他买他喜欢的东西。

师:“我愿意让孩子看书。”这个书,同学们课文当中是写得很清楚的,就是这书在其他的工友的眼里就是什么书?闲书。就是没有用的书,而他的母亲认为他就是有用的书,所以他走上了创作的道路,他受到了一种精神的滋养。所以这位母亲的伟大就在于她和其他的工友不一样。这是第一点,同学读出来了,这位母亲是一位她自己一个字都不认得,但是她是一个什么样的母亲,一起读?

生:有见识的。

师:同学们,有见识,是不是很重要?这里的母亲还是一个什么样的母亲?一定要到书当中去寻找答案支持自己的想法。

生:母亲都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

师:我们知道这里面是什么的毛票,这里边有一个细节?揉的皱皱的毛票,我们都知道这篇课文一开始就写到了母亲被工厂辞退了,她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工作,也就是说她是社会上最底层的人,但是后面的表现是一种坚韧的,这一点我们觉得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母亲的伟大就体现在这样一个地方。正是因为她是这样一位母亲,能够买了这本书,对我的一生就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同时梁晓声他的小说当中写了好多像他母亲一样的这种最底层的一些人,就像电视剧《凡人歌》一样,最平凡的、最底层的那些人,他们还能看到光,还有见识,用自己的身体,用自己的工作支撑着这个家。所以梁晓声说母亲是一切问题的答案,那么这个小说对他有什么样的影响?我们来看一看梁晓声说的这段话。

出示:

师:从那一天起、那一天以后、也就在那一年后,这就是反复创造抒情意味。经过阅读文章,我们也要去发现一些问题,什么心情,为什么写,背景是什么?母爱表达什么地方……,这些问题都是好的。

师:同学们,这个单元三篇课文都是纪实性的散文,而这样的文章我们就要关注——

生:我

师:“我”在《父爱之舟》这篇课文当中,写了“我”的什么感情,作者是如何来表达这份感情的?《“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又写了“我”什么样的一个情绪?“我”的爸爸妈妈对“我”的影响是怎样的?是如何来表达的?每一课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让我们老师带着大家继续来学习其他两篇课文。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Copyright? 2018 常州市新北区百丈中心小学 版权所有

    地址:常州市新北区春江镇创业路98号   备案号:苏ICP备10201501号-2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0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