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形的认识与测量中“量感”如何体现
图形认识的重点是对图形的抽象。应鼓励学生在经历从实际物体抽象出几何图形的过程中,认识图形的特征,感悟点、线、面、体的关系,积累观察和思考的经验,逐步形成空间观念。 小学阶段对图形认识的要求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图形自身特征的认识(这是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基础);二是对图形各元素之间、图形与图形之间关系的认识,主要包括对图形的大小、位置、形状之间的关系的认识。需要注意的是,对平面图形、立体图形的认识,不同学段的要求是不同的:第一学段是“辨认”,第二学段是 “认识”,第三学段是“探索”。把握不同学段的要求,掌握不同阶段学生的表现,有利于帮助学生完成知识水平的进阶。
比如三角形的特征:第一学段是能够辨认并直观描述三角形的特征;第二学段是从分类的角度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第三学段则是要知道三角形任意两 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内角和是180°等特征,从而进一步深入认识三角形。三个学段的学习内容环环相扣,培养学生的直观想象和推理意识。
图形测量的重点是确定图形的大小。小学阶段关于图形的测量涉及一维、二维、三维的内 容,教学中要鼓励学生经历统一度量单位的过程,感受统一度量单位的意义,基于度量单位理解图形的长度、角度、面积、体积等,并在推导常见图形的周长、面积、体积计算公式的过程中,感悟度量方法,逐步形成量感和推理意识。
图形的测量本质是对“图形大小的度量”, 度量单位是这一主题的核心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