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入学习小学数学新课标核心素养的过程中,数感,作为对数学的敏锐感知与领悟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数感是对“数与数量”的直观感悟。在日常生活中,处处都存在着数与数量的信息。从超市里商品的价格标签,到家庭每月的水电费账单,这些数字背后都蕴含着实际的意义。对于小学生来说,理解这些数的大小、多少,是建立数感的基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事物,如让学生数一数教室里有多少张桌子、多少把椅子,比较不同物品数量的多少。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能够将抽象的数字与具体的事物联系起来,真正理解数的概念,从而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数的表象。数量关系的理解也是数感培养的重要方面。比如,在加减法的学习中,学生需要理解加数与和、被减数与减数和差之间的关系;在乘除法中,要明白因数与积、被除数、除数与商的关系。通过具体的实例和操作活动,学生可以更直观地感受这些数量关系。例如,用小棒摆一摆、分一分,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乘法是相同加数的简便运算,除法是平均分的过程。这种对数量关系的深刻理解,有助于学生解决各种数学问题,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对运算结果的预估同样体现着数感。在计算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估算来大致判断结果的范围。例如,在计算 38×52 时,学生可以把 38 近似看作 40,把 52 近似看作 50,那么 40×50 = 2000,从而知道 38×52 的结果应该接近 2000。这种估算能力不仅能帮助学生快速检验计算结果的合理性,还能培养他们的直觉思维。在实际生活中,估算也有着广泛的应用,如估计购物的总金额、判断房间能否容纳一定数量的人等。
在培养学生数感的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方法至关重要。要创设丰富多样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真实、有趣的情境中感受数学的魅力。可以利用多媒体资源,展示一些与数学相关的图片、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让他们在小组活动中分享自己的想法和发现,共同提高数感。此外,还可以开展数学游戏和实践活动,如数学竞赛、数学手抄报、数学建模等,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巩固和提升数感。数感的培养并非一蹴而就,需要长期的积累和反复的训练。它贯穿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始终,从低年级的认识数字,到高年级的复杂运算和数学应用,数感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个具有良好数感的学生,不仅能够熟练地进行数学计算,更能够灵活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感受到数学的价值和乐趣。
小学数学新课标中数感的培养,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关键环节。作为一名经验尚浅的教师,要深刻理解数感的内涵和重要性,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和丰富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数感,为他们的数学学习和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让我们在数学教学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和实践,引领学生走进数学的奇妙世界,感受数感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