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的小学语文教学,虽重视基础知识的传授,字词读写、语法讲解占据了大量课堂时间,但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却相对薄弱。新课标提出的语文核心素养,犹如一声警钟,让我意识到教学不能再局限于知识的机械灌输,而是要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语言运用作为核心素养的基础,要求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逐步掌握语言文字的运用规律。这意味着在日常教学中,不能仅仅让学生死记硬背字词,更要引导他们在不同的语境中理解和运用字词。比如在教授描写景物的词语时,让学生用这些词语描绘自己身边的景色,或是用给定的词语编写一段小故事,这样既能加深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又能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思维能力的培养在语文教学中同样不可或缺。语文学习并非简单的记忆,而是充满了思考与探究。在阅读教学中,不能只是简单地提问课文写了什么,而要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这样写,文章的结构、表达方式有什么独特之处。例如在学习《落花生》时,让学生思考作者通过对比花生和其他果实,想要表达怎样的人生哲理,从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审美创造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宝贵资源。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以《桂林山水》为例,通过朗读、赏析文中优美的语句,让学生感受桂林山水独特的自然风光,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和欣赏能力。同时,鼓励学生在写作中表达自己对美的独特见解,发挥创造力,进行审美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