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校本培训>>主题互动》正文内容
褚君:数学新课标解读之平均数和百分数的理解
发布时间:2025-03-28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褚君

——从多方面感受平均数与百分数的联系

1)在素材选择中感悟关联。例如,百分数教学中选用“比较森林覆盖率”,平均数教学中选用“比较人均水资源”,看似选择的是完全不同的两个素材,说明的却是一个道理:有些事物的比较不能只看单一体量的大小,要根据真实的问题背景,找到两个相关数量之间的关系,再选择合适的统计量(平均数或百分数)来表达。在此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需要先求出平均数或百分数,才有利于比较,帮助学生体会在体量不同的情况下,需要通过合理选择两个量的关系进行比较,即用平均数、百分数刻画一组数据的特征进行比较才合理。通过素材本质的一致性引发学生用新知唤起旧知,新旧融合,促进学生整体性地理解两个统计量的共同特点,并在解决问题中建立关联。

2)在数据表达中感悟关联。在利用百分数确定班级一分钟跳绳标准的活动中,要在体育课上收集每位同学一分钟的跳绳数据。在收集数据的过程中学生意识到,要想客观合理地记录跳绳成绩,就需要取每个人多次跳绳的几组数据再算出平均数。学生在用百分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勾连了另一个统计量——平均数,很好地感悟到运用平均数能减少数据表达的误差,使数据表达更客观合理,进一步体会平均数的代表性、百分数的随机性。两个统计量在对数据的表达与刻画中建立了关联。

3)在预测与判断中感悟关联。百分数和平均数作为重要的统计量,能够刻画一组数据的特征,帮助人们做出判断和决策。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对用百分数和平均数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比较。如,利用百分数可以制订“班级跳绳标准”,利用平均数可以制订“儿童免票线标准”。通过比较让学生体会平均数和百分数这两个不同的统计量都可以对事物进行预测与判断,感受数据的随机性,同时感受数据刻画与表达的共性。从而,引导学生在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中感受百分数和平均数的联系,发展学生的数据意识与应用意识。

1)在素材选择中感悟关联。例如,百分数教学中选用“比较森林覆盖率”,平均数教学中选用“比较人均水资源”,看似选择的是完全不同的两个素材,说明的却是一个道理:有些事物的比较不能只看单一体量的大小,要根据真实的问题背景,找到两个相关数量之间的关系,再选择合适的统计量(平均数或百分数)来表达。在此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需要先求出平均数或百分数,才有利于比较,帮助学生体会在体量不同的情况下,需要通过合理选择两个量的关系进行比较,即用平均数、百分数刻画一组数据的特征进行比较才合理。通过素材本质的一致性引发学生用新知唤起旧知,新旧融合,促进学生整体性地理解两个统计量的共同特点,并在解决问题中建立关联。

2)在数据表达中感悟关联。在利用百分数确定班级一分钟跳绳标准的活动中,要在体育课上收集每位同学一分钟的跳绳数据。在收集数据的过程中学生意识到,要想客观合理地记录跳绳成绩,就需要取每个人多次跳绳的几组数据再算出平均数。学生在用百分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勾连了另一个统计量——平均数,很好地感悟到运用平均数能减少数据表达的误差,使数据表达更客观合理,进一步体会平均数的代表性、百分数的随机性。两个统计量在对数据的表达与刻画中建立了关联。

3)在预测与判断中感悟关联。百分数和平均数作为重要的统计量,能够刻画一组数据的特征,帮助人们做出判断和决策。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对用百分数和平均数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比较。如,利用百分数可以制订“班级跳绳标准”,利用平均数可以制订“儿童免票线标准”。通过比较让学生体会平均数和百分数这两个不同的统计量都可以对事物进行预测与判断,感受数据的随机性,同时感受数据刻画与表达的共性。从而,引导学生在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中感受百分数和平均数的联系,发展学生的数据意识与应用意识。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Copyright? 2018 常州市新北区百丈中心小学 版权所有

    地址:常州市新北区春江镇创业路98号   备案号:苏ICP备10201501号-2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0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