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校本培训>>主题互动》正文内容
语文组新课标学习心得——陆艳玉
发布时间:2025-03-28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陆艳玉

随着2022年新版语文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作为一线教师,我在教学实践中深刻感受到语文教育从“知识传授”向“素养培养”的转变。针对六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成长需求,新课标以“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为核心目标,为语文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以下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我的学习体会。

一、文化自信:在经典诵读中厚植家国情怀 

新课标强调“语文课程要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六年级上册《古诗三首》的教学中,我尝试突破传统的“字词翻译+背诵”模式,以“诗意里的中国”为主题展开项目式学习。例如,学习《浪淘沙》时,引导学生结合黄河的地理特征、诗人刘禹锡的生平,探究诗句中“九曲黄河万里沙”的壮阔意象;课后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创作“古诗里的山河”手抄报,将诗词与历史、地理知识相融合。通过这样的实践,学生不仅理解了诗意,更感受到中华文化的磅礴力量,文化认同感显著增强。

二、语言运用:在真实情境中锤炼表达能力 

新课标提出“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而六年级学生正处于从“学语言”向“用语言”过渡的关键期。我在教学中注重创设真实情境,例如设计“班级新闻播报”活动:学生需围绕校园热点撰写新闻稿,模拟采访同学、剪辑视频,最终在班级展示。这一过程中,学生需要综合运用记叙、描写、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同时锻炼信息筛选能力和逻辑思维。实践表明,学生在贴近生活的任务驱动下,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感染力明显提升,部分学生甚至开始尝试创作短篇小说或诗歌。

三、思维能力:在思辨阅读中培育批判精神 

新课标特别强调“发展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这对六年级的阅读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例如,教授《少年闰土》一课时,我设计了“跨越时空的对话”活动:让学生分别以鲁迅和闰土的视角撰写日记,对比不同人物对“童年”“成长”的理解;课后延伸辩论“如果闰土生活在今天,他的命运会改变吗?”通过角色代入和观点交锋,学生逐渐学会从多角度分析文本,辩证看待社会变迁对个体的影响。这种教学方式既深化了对经典作品的理解,也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Copyright? 2018 常州市新北区百丈中心小学 版权所有

    地址:常州市新北区春江镇创业路98号   备案号:苏ICP备10201501号-2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0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