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校本培训>>主题互动》正文内容
新课标学习心得(张贝)
发布时间:2025-03-28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张贝

新课标学习心得

当新课标的春风吹进语文教育的园地,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份教学指南的更新换代,更是一场关于母语教育本质的深刻叩问。在这场静悄悄的革命中,语文教育正经历着从知识本位到素养导向的范式转换,从工具理性到人文关怀的价值回归。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在反复研读新课标文本、实践其理念的过程中,我逐渐触摸到了这场变革的深层脉动——它既是对传统语文教育积弊的勇敢解构,更是对语文教育本真价值的创造性重构。

传统语文课堂的困境早已成为教育界的共识。在应试教育的重压下,语文教学异化为字词句篇的机械拆解,文本被降格为语言知识的例证材料,文学沦为修辞手法的标本展示。我曾目睹太多充满灵性的文本在课堂被"五马分尸"——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手法被条分缕析地解剖,唯独缺少对文字温度的感受和对思想深度的开掘。这种"碎片化"的教学模式造就了会答题却不会思考、能分析却不会感受的语文学习者。更令人忧心的是,在数字化浪潮冲击下,学生的阅读习惯日趋浅表化,语言表达趋向贫瘠化,文化认同出现断层危机。语文教育如何应对这些挑战?新课标以其系统化的设计作出了回应。

新课标提出的"语文核心素养"体系,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语文教育的迷津。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这四大核心素养,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重新定义了语文学习的价值坐标。在这个框架下,语文不再是孤立的知识点集合,而成为滋养整体人格的生态系统。我特别注意到,新课标将"语言建构"置于首位,这绝非偶然——它强调语言学习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建构的过程,这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高度契合。在实践中,我尝试引导学生通过专题研讨、项目学习等方式自主建构语言经验,当他们为辩论赛搜集资料、为校园公众号撰写文章时,语言能力获得的不仅是工具性的提升,更有主体性的觉醒。

回望新课标的学习与实践历程,我深刻体会到,语文教育的真谛不在于培养熟练的语言技工,而在于孕育具有文化底蕴、思维品质、审美情趣的完整人格。当学生能够用精准的语言表达思想,用批判的眼光审视世界,用敏感的心灵感受美好,用自信的姿态面对多元文化时,语文教育就实现了它的崇高使命。新课标为我们指明了方向,而将蓝图转化为现实,需要每位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创造性实践。在这条改革之路上,我们既是传统的解构者,更是未来的建构者——用专业智慧打破思维的窠臼,用教育热情点燃学生的语文人生。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Copyright? 2018 常州市新北区百丈中心小学 版权所有

    地址:常州市新北区春江镇创业路98号   备案号:苏ICP备10201501号-2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064号